今天是8月28日
农历七月初七
也就是七夕节
七夕节又称乞巧节、女儿节,起源于大家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传说。
这对夫妻被迫分开但依然不离不弃、最终得以一年一度鹊桥相见的浪漫爱情故事。
爱情,是人性的组成部分,是人类永恒的主题。
中华传统节日里有不少节日为男女的相遇、相识、相悦创造机会,提供可能。
比如:
元宵节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,每逢节日来临,人们纷纷外出观灯赏景,便容易发生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这样男女邂逅、一见钟情的故事;
上巳节时在杂花生树、春情萌动的三月,节日期间,既有“佳人祓禊赏韶年,倾国倾城并可怜”,也有“公子王孙恣游玩,沙阳水曲情无厌”,所以也常发生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。
“清明踏青,攀个好亲”,一句民间谚语很好地揭示了清明节在男女情爱方面的重要性。
尽管如此,中国历史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称作“情人节”的节日。
但现在不同了,时在夏历七月七日——七夕节的“中国情人节”已然成功跻入当代人的节日生活之中。
你知道“中国情人节”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,那你知道这个词什么时候出现的,在哪出现的吗?跟小编一起脑补一下吧~
“中国情人节”的出现
据现在掌握的资料,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“中国情人节”最初出现并不在中国,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。
原来“中国情人节”这个词的出现和美国费城有渊源呢~~
1956年,美国费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张天德创办了名为“中国情人节”(Chinese Valentine Day)的活动,申明“中国情人节是本中国固有道德精神,合欧美时代令节而定名,旨在盼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,效牛郎织女之重情重义,勤耕勤读,藉以挽救世风,宣扬我国固有文化”。
这里所说“欧美时代令节”,即每年阳历2月14日的情人节,亦称圣瓦伦丁节。中国情人节“合欧美时代令节而定名”,其主旨却在于宣传祖国固有文化。它以七夕节为节日时间,主张学习牛郎织女重情重义、勤耕勤读的道德精神。
1959年8月10日,正值中华传统节日七夕节,费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当年举办的“中国情人节”,选拔出两名中国服装界的最佳女士,也以七夕节原本的“乞巧”习俗为依托。
无独有偶,当1959年七夕节费城举办中国情人节活动的时候,在中国台湾,也有人发表以《七月七日情人节》为标题的文章,主张七月七日是情人的节日。只可惜这个倡议在当时和者甚寡。
二十年之后的1979年,时任国华广告公司营业部部长的陈和协认为,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,可以让年轻人“由七夕的神话中找到新意义”,于是模仿西方情人节,提出将七夕节变成“中国情人节”的构想,并获得了一定的响应。当年即在台北荣星花园举办了“中国情人节·七夕民俗游览会”等活动。
“中国情人节”在大陆的出现,同样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。20世纪80年代,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,圣瓦伦丁节和愚人节、万圣节及圣诞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开始传入中国大陆,作为“情人节”率先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受到部分人的欢迎,并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,迅速蔓延开来, 蔚然而成风气。
情人节等西方外来节日迅速流行,但中华传统节日却呈现出式微之势,这种情况引发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思考,也促使他们从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寻找类似的或者能与之相抗衡的“中国情人节”,于是元宵节、清明节、上巳节、七夕节中蕴含的情爱要素就不断被发现和被发掘,其中,七夕节是“中国情人节”的声音最为强大。
2002年,河北省省文联、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、石家庄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“七月七爱情节”,率先从官方层面以七夕节为爱情节,组织开展了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从而使“数十万人参与其中,沐浴了爱情的幸福与快乐”。
学者、官方积极在传统节日中寻找中国情人节的同时,已从西方情人节中获益的商家企业也敏锐地从“中国情人节”中看到巨大商机,他们采借西方情人节的过节方式和文化符号,在农历七月七日来临前,推出针对“有情人”的商品和服务,各种媒体也推波助澜,很快,七夕节作为“中国情人节”的身份就得到广泛认同。
“中国情人节”的过法
“中国情人节”的出现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、碰撞、融汇的结果。有意思的是,无论在美国费城还是在台湾,还是在中国大陆,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七夕节作为构建中国情人节的资源。
七夕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节日,汉代已经出现,它的核心习俗活动是女子通过穿针、拜星等仪式活动乞求心灵手巧。
七夕节被人们想起来作为中国的情人节不是因为乞巧,而是因为它很早就与牛郎织女传说联系在一起,而牛郎织女传说讲述了一对夫妻被迫分开但依然不离不弃、最终得以一年一度鹊桥相传的浪漫故事。正是这一故事寄托了中国人的爱情理想,表达了中国人的爱情观,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民众为爱情坚贞、婚姻自由而不懈奋斗的壮美精神。
毋庸置疑,中国情人节的出现受到西方情人节的深刻影响。这不仅体现在节日名称上,也体现在节日习俗和节日用品上。
比如西方情人节中,给亲爱的人送玫瑰、巧克力,共享烛光晚餐是常见做法,而这也是情侣或夫妻过中国情人节的重要方式。不过,中国情人节毕竟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依托,以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为诉求,过节者主要是中国人,因此注定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意象和过法。
比如近年来许多地方都会在七月七举办相亲大会,为单身男女找到心仪的另一半搭建桥梁,在这样的相亲大会上,往往会出现鹊桥和月老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。鹊桥一词,正来源于牛郎织女传说。话说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隔在天河两岸之后苦苦思恋对方,天上的乌鹊(也有的说是喜鹊)被他们的真情打动,于是每到七月七就飞到天河上空用身体架起一座桥梁,让牛郎和织女相会。后来鹊桥一词就被引申为能够连接男女之间良缘的各种事物。将相亲大会称作“鹊桥会”,在现场架起一座彩虹鹊桥,是很多七夕相亲大会的典型做法。月老,又称月下老人,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,也就是媒神。在七夕相亲大会上,主持人往往会化身月老,做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事。
此外,不少地方还会举行情歌对唱、抛绣球、放飞许愿灯等等活动,也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。
而在台湾,七夕也作为情人节被重视,台南市自2011年开始甚至连续举办“爱情城市——七夕嘉年华”活动,以七夕节为核心,在阳历七八月间,在台南市内各处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各项活动,包括游行、展演、电影放映、街头音乐会、文学活动等,而且推出府城四大月老,即大观音亭“说媒月老”、大天后宫“缘粉月老”、祀典武庙“拐杖月老”和重庆寺“醋矸月老”,供不同的人群参拜。
当局还设计出四款颜色不同的月老公仔,象征不同的爱情,其中桃色代表甜蜜的爱,天蓝色代表澄净的爱,青绿色代表青春的爱,全白色可让民众自行着色,代表自由的爱。
七夕节成为“中国情人节”,是传统节日的现代再造,出现的时间不长,仍然在继续发展当中,人们还会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符号和活动,来充实自己的节日生活,表达自己的节日情感。
节日的生命力根源于社会需要。中国情人节的出现固然因为受到西方情人节的刺激,但它能够蔚然成风且成流行之势,根本原因还是当代社会需要一个情人节。 这里的“情人”,当然不是指“第三者”,而是指它本初的含义——恋人、情侣。
“中国情人节”的愿景,从个体的角度讲是“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”,从社会的角度讲,是“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,愿天下眷属都是有情人”。
“中国情人节”为单身男女的相识相遇创造了条件,也为情侣表达柔情蜜意、互诉衷曲乃至经营夫妻情感提供了温馨的时空。“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牛郎织女星”,在秋色怡人的时光里,过一个情人节,珍惜眼前人,善待另一半,不仅为个人和家庭生活增添了浓浓的爱意与浪漫,也为社会注入了美好与温情。
(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)
whatsapp官方下载中文版:https://zcszcg.com/yingyong/23768.html